2012年5月31日 星期四

眾說紛紜文化局


眾說紛紜文化局

(摘錄自最近各大報章)
梁振英:
  • (文化局)負責制訂及推動文化政策,吸納民間參與,參考國際及周邊地區成功的文化發展經驗,積極主動、誠心誠意地啟導和支援香港的文化隊伍」;
  • 香港有很好的條件發展文化藝術產業,甚至成為東亞的文化中心

羅范椒芬:
  • 新成立的文化局絕對不會成為中宣部」,強調局方會捍衛文化自由,結合文化事業及產業發展。……絕對無一個人可以有全部的文化背景(做文化局長)」。
  •  沒有任何人是各方面的通才專家,所以下屆政府施政時最重要是保持政治團隊互相支援及引導民間積極參與。

許曉暉:
  •  談其文化願景,認為最逼切的文化任務應是紓緩表演場地不足,以及解決年輕藝術家難以謀生等問題。她又認為文化藝術須要深入十八區,既扎根大眾、又追求精緻。對於文化局局長人選,她指由於涉獵廣泛,難有通曉範疇人才,最重要是願意聆聽及懂得整合不同持份者意見,並且有效建立團隊執行政策。
  • 面對業界批評她沒文化背景、沒藝術管理經驗,商界出身的許曉暉以大公司的行政總裁(CEO)作比喻,認為CEO 轉工在行業上可以南轅北轍, 「由汽車公司CEO 轉做食品公司CEO」,雖然沒可能完全熟悉該行業,但共通點都是有建立團隊、溝通能力。她有信心出身商界的人,也可做好文化局工作。
  •  未來的文化局只會作協調者的角色,並不會進行任合形式的審查。而新上任的文化局局長則需首先處理場地、協助新晉戲團,以及同時爭取商界對文化界更多的支持。因為,文化工作者需要場地培訓,而且若要消除現時社會有關「搞文化搵唔到食」的觀念,則需游說商界支持本地的文化發展,包括聘請文化藝術工作者或為他們建設到外地交流和深造的平台。

黃英琦:
  • 「香港的首任文化局長,必須向市民保證他不會把文化藝術『河蟹』,他會承諾守護香港的藝術自由和核心價值。」文化局成立後應盡快重新審視建議;若本港要發展文化產業,必須投放資源培訓人才,讓更多年輕一代接受文化教育和高等教育。
  • 文化局可將投放在各大學及大專院校、用作文化培訓的資源重新整合,培訓更多文化界人才
  • 香港過去十年的文化工作有很多不足,文化政策散落不同部門,希望文化局日後可令文化由政策邊緣變成公共政策的核心,例如規劃公園時,也滲入文化觀點,令香港人對自己的地方有向心力和凝聚力,對自己的地方引以自豪

Oscar Ho(何慶基):
  • The bureau should promote the arts rather than function as a propaganda organ. "If the bureau is in fact the 'propaganda office' for social and cultural harmony," it would be better not to have it. But it could be justified if it was led by knowledgeable professionals.
  • The bureau should also defend the cultural rights of the public, and protect arts and culture from censorship, and the bureau should locate Hong Kong within the cultural landscape of the world, the region and in particular China.

馬逢國:
  •   新政府成立文化局外,需透過增加土地供應,例如將舊工廈改建為藝術工作室和表演場地,供業界落腳,又可增建新表演場地,推動文化事業發展
  •   前香港藝發局主席馬逢國則認為,許曉暉擔任副局長多年,有公共行政經驗,對與文化有關的政策應是非常熟悉。雖然他與許曉暉接觸不多,但接觸過她的文化界人士對她印象不錯,相信她在業界有很好人緣。


榮念曾:
  •  當文化節目被矮化為「娛」多於「文」的文娛節目,而康文署又「只係買貨填滿劇場」,「愚民」亦會隨之而來,因此他支持成立文化局專責推廣文化,強調該局要有知識基礎,「唔係純粹直覺及因政治形勢」而設立。他認為文化局當務之急是整合資源,多做地區推廣,更要重視文化研究發展,「如果質質埋埋去成立一個局,絕對唔夠!」
  •  許曉暉在創意產業和文化教育方面均缺乏經驗;在文化界的國際交流場合亦鮮有現身,不是最適合擔任文化局的開荒牛。

司徒薇:
  • 文化局真正「落手落腳」跟民眾一起參與規劃文化局的理念、政策範疇、架構等,拿到民主程序的授權後,才細心地做點有水準的事,好不好?文化界與民間團體應堅持下水幫忙的權利,直接使民眾與局方學會一起做事

李立偉(西九文化管理局「M+」行政總監)
  • 歡迎新屆政府的計劃,他認為香港現時牌照和條例太繁複,對文化活動開展構成一定困難。他期望文化局充當橋樑角色,協助文化界解決有關問題,以便進行不同類型文化活動

葉詠詩:
  • 新任文化局長必須對文化藝術有深入認識、有遠見、和有膽色,他要面對單是演藝界的難題也不少:西九文化區、康文署、九大藝團、藝術發展局的角色和互相之間的關係,對整體表演藝術資助的水平、標準、和模式,藝術人才的培育等,都是大家十分關注的事情。

占飛: 
  • 文化局局長必須由一個既有國際文化視野,又富人民思維、人民關懷,並有豐富的人際網絡,兼要夠硬淨的人才能勝任。

龍應台:
  • 文化部門不應為政治服務,在制定文化政策時,應將市民放在心中。她又認為,文化決策者的心胸比知識及經歷更重要。

胡恩威:
  • 新任文化局長需要處理以下任務:整合西九文化區的軟硬體興建工作; 爭取資源,建立本土化的文化政策; 建立全方位的文化教育政策; 協調政府各部門創意產業政策; 規劃香港社區; 提升保育政策為本土文化的軟體保育
  • 首任局長必須具備的條件包括:「文化藝術、創意產業的知識或學歷、深度認識香港文化藝術生態、具備豐富的文化藝術創意產業管理經驗、了解政府和立法會運作、具備社區管理經驗和社區保育知識、具備國際和中港台文化交流經驗。許嘵暉女士完全不符合以上條件,若許出任首任文化局局長,必然成為特區政府的負擔,不能主動帶動香港文化發展。所以我不贊同許女士出任文化局局長,具備反對理由如下:一、許女士完全沒有和文化藝術、創意產業有關的高等學歷;二、許女士完全沒有任何文化藝術專業創作、管理和研究經驗;三、許女士的資歷是不能夠擔任文化局局長的工作,也不符合CY用人唯才的原則;四、許女士在民政局主要是民政工作,文化政策她完全沒有深入參與;五、許女士對西九文化區沒有深度的理解和參與;六、許女士在巿民的認知度不高。」

高志森:
  • 業界面對最迫切的問題是表演場地嚴重不足,及年輕藝術家缺乏支援,期望文化局成立後關注這兩方面的問題。他建議,引入流動的帳幕劇場和增加對新晉藝術工作者的資助。

陳清僑:
  • 作為領袖的文化局長必須富豐富的專業知識,具備推動文化事業的經驗,掌握本地及國際發展的狀及形勢,並能藉受到業界內外認同的文化胸襟和視野、帶領香港有史以來的首個文化局。

梁文道:
  •  如果文化局成立,議會內是否有需要成立新的事務委會員來與它作對應性的監察?該事務委員會的成員人選的辦事能力則變得很重要,這問題似乎未被討論。我們需要回顧 20 年來對文化局的討論,例如《文化委員會政策建議報告》,而不是由零開始計劃,否則再多 10 年也不能達成共識。

蔡芷筠:
  • 將來的文化局,可否像台灣的文建會一樣,起碼在規例中列明要對弱勢社群的文化參與作出照顧
  • 文化局可以是一個機會,因為除了管理文化藝術資源和硬件、為藝術家和創作人培養更好的發展土壤,她更可為政府所有施政注入人文關懷和文化考慮,將文化觀點主流化,不再立於邊緣的散件項目。例如,討論市區重建的時候,除了純粹研究發展收入外,文化局可以介入研究如何社區營造,讓原本的社區不用散失;討論版權條例修訂的時候,文化局可以介入,保護創作人及網民的聲音,而不獨讓商業及經濟發展局傾向業界;討論賣地和城市規劃的時候,文化局可以介入討論,避免更多屏風樓讓市區空氣更差;討論小販政策的時候,除了趕絕之外,文化局可以介入討論讓麵粉公仔老伯和雞蛋仔伯伯等各種小販名正言順成為香港創意產業之一,有尊嚴地在街道上擺檔,自食其力。

劉小康:
  • 香港的藝術發展已落後其他亞洲地區多年,目前需要一個熟悉業界運作,懂得推動文化、教育及發展產業的人領軍, 「我們已沒有時間讓一個不懂業界的人去『學』,拖慢文化藝術發展的進度」。

林輝:
  • 不單是文化局本身,而是整個政府對於「文化」的重視程度;如果只有文化局單打獨鬥,只能局限於派錢分餅仔及管理圖書館的行政職能,那今天社會對文化局的任何期望,都只會落空。

李錦賢:
  • 希望文化局能夠制定和落實文化政策,令香港人的文化生活有實質的提升。文化局還必須處理好三方面的關係,包括:西九文化區、藝發局和區議會。局方在加快西九建設的同時,也要提升藝術家的成就,並能夠在社區做好文化推廣工作。

李焯芬:
  • 作為文化局局長,不一定要是藝術家或文化界人士,最重要對文化藝術有熱愛及投入

何志平:
  • 如果真的要推廣文化,大半個,以致整個特區政府都須要投入工作。因此,恐怕香港真正需要的,不僅僅是一個文化局,而是一個文化政府,一個有文化視野、文化抱負和文化承擔的政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