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4日 星期一

「我們的民間文化局」討論會 ~ 會後​總結

文化界聯席會議2.0

「我們的民間文化局」討論會 

 會後​總結

超越狹隘,為香港及文化局的出謀獻策 



近日來,在香港關於文化局的討論不是疑似局長人選的公關戰,就是擔心文化局成為政治宣傳機器。既説文化局,文化政策卻是無人問津。有見及此,文化界聯席會議2.0於上週四(5月31日)晚在香港理工大學舉行「我們的民間文化局」討論會,請來學者研究及討論香港多年來似無還有的文化政策。

會上,工廈關注組主席及文化界聯席會議2.0召集人周俊輝先 從過去一月來社會各界對文化局的各種想像説起。「『文化』這概念很弔詭,既是一個專業界別,亦涉及社會的各階級,有雙重意義。」周俊輝説:「文化既是一種 人普世價值與權利,作為文化工作者,我們更要以專業的知識和態度,超越業界狹隘利益與視野,為香港以及新的文化局出謀獻策。」

討論會請來了香港大學香港人文社會研究所項目經理、資深文化政策研究員莫健偉博 士,他指出了自英國殖民年代開始,有關文化的政策整合與推行皆與社會政治息息相關,譬如說八十年代推行的代議政制亦促進了公民參與,隨著香港回歸中國後的 社會、政治及文化改變,他提出在討論文化政策時「我們既要有大觀念;也要有微觀鬥爭」。而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助教張翠瑜,也續以「冷戰格局」的政治形勢看香港多年來在「文化治理」上監控,在後殖民時代裏,我們尋找文化身份與主體性的同時,就更需要提出「我們需要甚麼的文化」。

「我們的民間文化局」討論會雖然於平日晚上舉行,仍吸引了超過70人參加。台下發言踴躍,香港文學館工作室的鄧小樺提出了香港文學長期被體制所被忽略的狀況;而面對修訂在即的「網絡23條」版權條例或是淫褻及不雅物品管制條例,言論及創作自由愈見收窄,城市大學創意媒體學院助理教授文晶瑩亦重提了1995年的「新人事件」(在中環某商場展出英國女雕塑家弗林克的裸男銅塑作品《新人》因裸露性器官而被評為「不雅」,於公開展覽時被要求遮掩雕塑下體,惹來藝文界不滿),對行外人管內行人所缺乏的文化知識與關懷表示憂慮。香港中文大學文化管理碩士課程主任何慶基亦指出香港藝術發展局成立多年,資源與權責卻愈見集中,只會阻礙民間發展。資深油畫家林鳴崗也指出,在討論文化政策之前,更應讓不同層面的藝文工作者,一起深入討論何謂「文化」、何謂「藝術」。

主持人魂游總結說,文化代表著一種價值,而施政者與民間往往對文化價值有不同的理解。在討論新成立的文化局及文化政策時,大家正好要結集討論香港人的文化價值,加強民間參與。事實上文化界聯席會議2.0上月亦曾兩度向立法會就新政府架構提出意見,並獲議員積極回應。召集人周俊輝亦表示,文化界聯席會議2.0會積極扮演為文化界發聲的角度,以更闊的視野討論香港整體的文化發展,倡議和監察文化政策的發展及施行。
           
是次討論會之影像及文字紀錄將會稍後於文化界聯席會議2.0網頁分布。
 
文化界聯席會議2.0
「我們的民間文化局」討論會

日期:2012年5月31日(週四)
時間:晚上7:30-9:30pm
地點:香港理工大學N座 N002室

5月31日文化界聯席會議2.0「我們的民間文化局」討論會於香港理工大學舉行。(台上從左至右:周俊輝、魂游、張翠瑜及莫健偉)

香港中文大學文化研究系助教張翠瑜(左)及香港大學香港人文社會研究所項目經理莫健偉博士(右)從香港的社會背景回顧本地文化政策,為將成立的文化局帶來前瞻性的參考。

約70位文化界朋友出席了週四晚的文化界聯席會議2.0「我們的民間文化局」討論會,就香港文化政策及將成立之文化局提出意見,反應熱烈。

文化界聯席會議2.0「我們的民間文化局」討論會中,不少文化工作者就香港文化政策及將成立之文化局積極發表意見。
 
「眾說紛紜文化局」──工廈藝術家關注組主席及文化界聯席會議2.0召集人周俊輝,綜合了香港社會各界及文化界人士對文化局的期望和意見。

2012年5月31日 星期四

眾說紛紜文化局


眾說紛紜文化局

(摘錄自最近各大報章)
梁振英:
  • (文化局)負責制訂及推動文化政策,吸納民間參與,參考國際及周邊地區成功的文化發展經驗,積極主動、誠心誠意地啟導和支援香港的文化隊伍」;
  • 香港有很好的條件發展文化藝術產業,甚至成為東亞的文化中心

羅范椒芬:
  • 新成立的文化局絕對不會成為中宣部」,強調局方會捍衛文化自由,結合文化事業及產業發展。……絕對無一個人可以有全部的文化背景(做文化局長)」。
  •  沒有任何人是各方面的通才專家,所以下屆政府施政時最重要是保持政治團隊互相支援及引導民間積極參與。

許曉暉:
  •  談其文化願景,認為最逼切的文化任務應是紓緩表演場地不足,以及解決年輕藝術家難以謀生等問題。她又認為文化藝術須要深入十八區,既扎根大眾、又追求精緻。對於文化局局長人選,她指由於涉獵廣泛,難有通曉範疇人才,最重要是願意聆聽及懂得整合不同持份者意見,並且有效建立團隊執行政策。
  • 面對業界批評她沒文化背景、沒藝術管理經驗,商界出身的許曉暉以大公司的行政總裁(CEO)作比喻,認為CEO 轉工在行業上可以南轅北轍, 「由汽車公司CEO 轉做食品公司CEO」,雖然沒可能完全熟悉該行業,但共通點都是有建立團隊、溝通能力。她有信心出身商界的人,也可做好文化局工作。
  •  未來的文化局只會作協調者的角色,並不會進行任合形式的審查。而新上任的文化局局長則需首先處理場地、協助新晉戲團,以及同時爭取商界對文化界更多的支持。因為,文化工作者需要場地培訓,而且若要消除現時社會有關「搞文化搵唔到食」的觀念,則需游說商界支持本地的文化發展,包括聘請文化藝術工作者或為他們建設到外地交流和深造的平台。

黃英琦:
  • 「香港的首任文化局長,必須向市民保證他不會把文化藝術『河蟹』,他會承諾守護香港的藝術自由和核心價值。」文化局成立後應盡快重新審視建議;若本港要發展文化產業,必須投放資源培訓人才,讓更多年輕一代接受文化教育和高等教育。
  • 文化局可將投放在各大學及大專院校、用作文化培訓的資源重新整合,培訓更多文化界人才
  • 香港過去十年的文化工作有很多不足,文化政策散落不同部門,希望文化局日後可令文化由政策邊緣變成公共政策的核心,例如規劃公園時,也滲入文化觀點,令香港人對自己的地方有向心力和凝聚力,對自己的地方引以自豪

Oscar Ho(何慶基):
  • The bureau should promote the arts rather than function as a propaganda organ. "If the bureau is in fact the 'propaganda office' for social and cultural harmony," it would be better not to have it. But it could be justified if it was led by knowledgeable professionals.
  • The bureau should also defend the cultural rights of the public, and protect arts and culture from censorship, and the bureau should locate Hong Kong within the cultural landscape of the world, the region and in particular China.

馬逢國:
  •   新政府成立文化局外,需透過增加土地供應,例如將舊工廈改建為藝術工作室和表演場地,供業界落腳,又可增建新表演場地,推動文化事業發展
  •   前香港藝發局主席馬逢國則認為,許曉暉擔任副局長多年,有公共行政經驗,對與文化有關的政策應是非常熟悉。雖然他與許曉暉接觸不多,但接觸過她的文化界人士對她印象不錯,相信她在業界有很好人緣。


榮念曾:
  •  當文化節目被矮化為「娛」多於「文」的文娛節目,而康文署又「只係買貨填滿劇場」,「愚民」亦會隨之而來,因此他支持成立文化局專責推廣文化,強調該局要有知識基礎,「唔係純粹直覺及因政治形勢」而設立。他認為文化局當務之急是整合資源,多做地區推廣,更要重視文化研究發展,「如果質質埋埋去成立一個局,絕對唔夠!」
  •  許曉暉在創意產業和文化教育方面均缺乏經驗;在文化界的國際交流場合亦鮮有現身,不是最適合擔任文化局的開荒牛。

司徒薇:
  • 文化局真正「落手落腳」跟民眾一起參與規劃文化局的理念、政策範疇、架構等,拿到民主程序的授權後,才細心地做點有水準的事,好不好?文化界與民間團體應堅持下水幫忙的權利,直接使民眾與局方學會一起做事

李立偉(西九文化管理局「M+」行政總監)
  • 歡迎新屆政府的計劃,他認為香港現時牌照和條例太繁複,對文化活動開展構成一定困難。他期望文化局充當橋樑角色,協助文化界解決有關問題,以便進行不同類型文化活動

葉詠詩:
  • 新任文化局長必須對文化藝術有深入認識、有遠見、和有膽色,他要面對單是演藝界的難題也不少:西九文化區、康文署、九大藝團、藝術發展局的角色和互相之間的關係,對整體表演藝術資助的水平、標準、和模式,藝術人才的培育等,都是大家十分關注的事情。

占飛: 
  • 文化局局長必須由一個既有國際文化視野,又富人民思維、人民關懷,並有豐富的人際網絡,兼要夠硬淨的人才能勝任。

龍應台:
  • 文化部門不應為政治服務,在制定文化政策時,應將市民放在心中。她又認為,文化決策者的心胸比知識及經歷更重要。

胡恩威:
  • 新任文化局長需要處理以下任務:整合西九文化區的軟硬體興建工作; 爭取資源,建立本土化的文化政策; 建立全方位的文化教育政策; 協調政府各部門創意產業政策; 規劃香港社區; 提升保育政策為本土文化的軟體保育
  • 首任局長必須具備的條件包括:「文化藝術、創意產業的知識或學歷、深度認識香港文化藝術生態、具備豐富的文化藝術創意產業管理經驗、了解政府和立法會運作、具備社區管理經驗和社區保育知識、具備國際和中港台文化交流經驗。許嘵暉女士完全不符合以上條件,若許出任首任文化局局長,必然成為特區政府的負擔,不能主動帶動香港文化發展。所以我不贊同許女士出任文化局局長,具備反對理由如下:一、許女士完全沒有和文化藝術、創意產業有關的高等學歷;二、許女士完全沒有任何文化藝術專業創作、管理和研究經驗;三、許女士的資歷是不能夠擔任文化局局長的工作,也不符合CY用人唯才的原則;四、許女士在民政局主要是民政工作,文化政策她完全沒有深入參與;五、許女士對西九文化區沒有深度的理解和參與;六、許女士在巿民的認知度不高。」

高志森:
  • 業界面對最迫切的問題是表演場地嚴重不足,及年輕藝術家缺乏支援,期望文化局成立後關注這兩方面的問題。他建議,引入流動的帳幕劇場和增加對新晉藝術工作者的資助。

陳清僑:
  • 作為領袖的文化局長必須富豐富的專業知識,具備推動文化事業的經驗,掌握本地及國際發展的狀及形勢,並能藉受到業界內外認同的文化胸襟和視野、帶領香港有史以來的首個文化局。

梁文道:
  •  如果文化局成立,議會內是否有需要成立新的事務委會員來與它作對應性的監察?該事務委員會的成員人選的辦事能力則變得很重要,這問題似乎未被討論。我們需要回顧 20 年來對文化局的討論,例如《文化委員會政策建議報告》,而不是由零開始計劃,否則再多 10 年也不能達成共識。

蔡芷筠:
  • 將來的文化局,可否像台灣的文建會一樣,起碼在規例中列明要對弱勢社群的文化參與作出照顧
  • 文化局可以是一個機會,因為除了管理文化藝術資源和硬件、為藝術家和創作人培養更好的發展土壤,她更可為政府所有施政注入人文關懷和文化考慮,將文化觀點主流化,不再立於邊緣的散件項目。例如,討論市區重建的時候,除了純粹研究發展收入外,文化局可以介入研究如何社區營造,讓原本的社區不用散失;討論版權條例修訂的時候,文化局可以介入,保護創作人及網民的聲音,而不獨讓商業及經濟發展局傾向業界;討論賣地和城市規劃的時候,文化局可以介入討論,避免更多屏風樓讓市區空氣更差;討論小販政策的時候,除了趕絕之外,文化局可以介入討論讓麵粉公仔老伯和雞蛋仔伯伯等各種小販名正言順成為香港創意產業之一,有尊嚴地在街道上擺檔,自食其力。

劉小康:
  • 香港的藝術發展已落後其他亞洲地區多年,目前需要一個熟悉業界運作,懂得推動文化、教育及發展產業的人領軍, 「我們已沒有時間讓一個不懂業界的人去『學』,拖慢文化藝術發展的進度」。

林輝:
  • 不單是文化局本身,而是整個政府對於「文化」的重視程度;如果只有文化局單打獨鬥,只能局限於派錢分餅仔及管理圖書館的行政職能,那今天社會對文化局的任何期望,都只會落空。

李錦賢:
  • 希望文化局能夠制定和落實文化政策,令香港人的文化生活有實質的提升。文化局還必須處理好三方面的關係,包括:西九文化區、藝發局和區議會。局方在加快西九建設的同時,也要提升藝術家的成就,並能夠在社區做好文化推廣工作。

李焯芬:
  • 作為文化局局長,不一定要是藝術家或文化界人士,最重要對文化藝術有熱愛及投入

何志平:
  • 如果真的要推廣文化,大半個,以致整個特區政府都須要投入工作。因此,恐怕香港真正需要的,不僅僅是一個文化局,而是一個文化政府,一個有文化視野、文化抱負和文化承擔的政府。

2012年5月30日 星期三

5月12日文化變局論壇發言紀要

文化界聯席會議2.0

 文化變局論壇 Forum on "For a Bureau,For a Change"

 發言紀要



日期:2012512 
時間:12001430
地點:Loft Stage 

會內發言人士眾多,意見大概可分成四個範疇,現歸納如下:
*發言人意見均以個人立場提出,與其所屬之機構或界別無關。

第一類:回應文化局政策範圍及對新政府提出構想

黃銳顯
  • 局長人選相當重要,會否約許曉暉參與會議?

楊陽 (Soundpocket)
  • 據UNESCO(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文化提出普世價值包括文化權利文化多樣性的人權等等。
  • 不只是維持現狀,而是要推動文化多樣性等。
  • 文化多元要放在更大的語境去詮釋。

鄧凝姿
  • 應關注文化權。

林萃光 (浸大/教育界/藝發局顧問)
  • 最重要的是如何實行監察制度:是業界?議會?
  • 需要香港模式的文化局,因文化土壤有所不同。可參考外地(如英國、台灣)方式但不宜「照辦煮碗」。

黎肖閑
  • 我們需宏觀地討論文化,不限於視覺藝術。
  • 政府在制訂文化政策有時只幫助年輕人,忽略其他年齡層人士。

鮑藹倫 (藝術界∕文化界聯席會議2.0成員)
  • 文化應是生活方式。
  • 文化人權應包括生活方式、空氣、空間……
  • 文化局要尊重知識份子,才可以推動文人素質。

陳己雄 (太空館館長)
  • 文化不限於藝術,小心不要窄化文化局。
  • 文化局功能:
  1. 提供文化環境
  2. 處理文化資源分配 
  3. 宣傳文化但非有指令地宣傳;
  4. 保障自由,而不是領導角色。

Franco (自由文化工作者)
  • 香港的文化政策一直依附民政。
  • 執行者是個案心態,如能在執行其他政策時都加入文化觀點是好事。

陳錦成 (設計∕雕塑)
  • 文化局諮詢時間太短,社會討論不足,應盡量延長討論時間。
  • 聯席應把討論帶入公眾層面,讓市民知道文化如何影響生活。
  • 若沒有好制度,好的人入局後都會變壞。
  • 文化局應要處理粵劇界事宜。

陳育強 (中大藝術系)
  • 不應該等文化局有完整架構才去行動,凡事一定有過程。
  • 我們需要有一個在文化界有認受性代表,有牙力地和政府溝通。
  • 聯席亦可作為民間的補充。
  • 影響大眾生活的有政府及商界,要游說他們需要部署,而見使用他們的語言,而非對立。

何應豐(戲劇/藝術教育 )書面提交
  • 重申對地方法院在「蘇春就案件」結案陳詞中肯定藝術家在公共空間自由演出的公民及文化權利,提昇至落實的文化政策層面;
  • 必須提供打破現存基制(包括HAB,ADC及LCSD運作及諮詢的過時邏輯)的策略和出路;
  • 口號式的「綱領」沒用,必須透過不同層面重整文化認知和建築經濟以外文化的視界,開拓社群及社會發展的新想像;
  • 必須列表份屬「本土」的文化內涵和可重整有異於中國境內城市的「香港價值」,從中延伸可發展的潛力和想像;
  • 列舉HAB、LCSD及ADC在執行政策時曾長期碰壁的實例(包括在不同層面上,對一切未能得到其他政府部門理解和合理協作的案例),作出「相關跨局政策」的實在計劃及理想時間表;
  • 針對現在行政、諮詢及執行弊端,打開日後組織文化局的相關職務和可能涵蓋工作;
  • 邀 請助理署長級別或以上官員進行個別及多方協調式的lobbying及政策會議,商議一切與跨局相關的議題、案例及發展空間,當中範疇可包括:放棄政策顧問 委任制、重新訂定推選諮詢架構、職能及權責的政策、律政處對尋求公平合同協約制訂理應扮演的角色、發展局及旅發局對「文化發展」必須重新具備的「新視 野」、教育局、鄉議局及相關部門對有效運用學校[包括棄置村校]空間及協辦項目的協約空間、社署及房屋署對社區長遠文化發展可扮演的角色、建築署、地政署 及消防署在開拓文化空間上可扮演的協調角色等等。
  • 建立「西九文化區」以外的民間文化區域,藉「文化基金」及低廉租約,建立可聚集民間表演及綜合視藝的場域,開放本土藝術文化區(可參考首爾的戲院街);
  • 以文學及各式藝術應用於社區文化發展,建立各具特色的社區文化網絡,以開闢針對社會文化及民生問題的「另類出路」;
  • 開放古蹟、村校、學校、工廈社區中心及公共空間,給文化及藝術團體和工作者用以孕育未來十年可建構的「新文化領域」。
  • 重申藝術對社會文化發展理應扮演的角色(包括作品以外對社群、教育及文化自省的空間和去向)。


第二類:民間如何監察文化局政策/運作

蔡甘銓
  • 聯席會若非成為監察組織,一切只是空談。

梁展峰 (藝術中心∕藝評)
  • 建議成立類政治組織民間文化局,用民間自治方式處理,以行動去告訴政府會比非議題化好。

甘銓
  • 我們可以做一個影子政府。
  • (回應陳育強)若聯席沒有認受性?政府不會理會。
  • 需要一個怎樣的文化局長?

李民偉 (建築∕ 藝術)
  • 要改變,立法局是最基本的地方,但我們在立法局無有能力的代表。
  • 議員不明白文化,故溝相當重要。各界別都可為自己爭取,不須等機制完善才去做。

第三類:對文化局的管理及政策執行的意見

陳清僑 (嶺大文化研究)
  • 殖民歴史當中,後殖民時期的遺留官僚的架構不利文化政策。
  • AO制度將全面影響文化局的方向。

陳己雄 (太空館館長)
  • 文化局有好過無,局長會被迫思考甚麼是文化。
  • 現今架構裡的人不懂文化,應如何讓專家進入架構,主理該局? 
  • 很多時候政府都不知道如何取得民間意見,故民間應要有好的機制。
  • 聯席該如何歸納?希望是有系統有規章的代表組織。意見才能被政府所接受。

梁展峰 (藝術中心∕藝評)
  • 需改變政府對諮詢模式的理解;會否是集體諮詢?
  • 要重新檢討資助的制度,是否能反映民間。
  • 能否制訂文化或創意指數的參考指標,令文化和其他界別有溝通詞彙?如引入政商民間合作的(應該指減稅)激勵政策?

馮永基 (建築∕設計)
  • AO制度有問題:過去多有唸英國文學背景,現在多是MBA,建議投考AO要考文化,可改善文化土壤。
  • 在外國,文化官是由心而發地推行文化政策。
  • (回應梁展峰)香港稅率低,再提供減稅激勵政策稅收將更少。

小西 (評論及文化研究)
  • 台灣5月12日成立文化局同時頒佈文化法令。
  • 應思考如何使文化局變成法令,使AO必須要執行。

楊春江 (舞蹈界)
  • 需要有來自民間代表在局內,非來自某一界別的利益者,而是知識份子,如法國的思想家、台灣的龍應台。
  • 文化局應做一些純藝術的研究,而非文娛康樂性質的供應者。
  • 應由上而下,令群眾藝術化,而不是藝術群眾化。

第四類:有關本港文化生態、文化與社會的關係

蔡仞姿 (視藝)
  • 文化土壤的培植:所有官員的價值觀文化的醒覺,文化不需和經濟發展其他的掛勾而在於人文本身
  • 如何開放私人機構的能量去協調幫助?
  • 如何去推動私營機構支持文化?分散文化資源就能與政府對抗。

梁鈞禮 (巧克力劇場)
  • 認為香港有文化,如炒樓、囍帖街、永利街亦是一種。
  • 望文化局能參與發展局的土地規劃:保留工廈(排練空間)、保留小企業、保留小店。

謝帕齊 (攝影)
  • 文化局當中具有價值,但難以討論。
  • 認同在政策通過前才能討價還價,否則像環境規劃地政科,由環保變搞核電,到時追悔莫及。

林萃光  (浸大/教育界/藝發局顧問)
  • 教育不能完全改變文化土壤,應由政策做起。
  • 香港的大學會的文化教育地位低、甚被邊緣化,反之台灣、中國則有文化大學。
  • (回應馮永基)文化土壤的培育乃出自內心,考試不能幫助文化。

黃津珏 (音樂界)
  • 文化不應只屬於少數有錢人,近期最好玩的文化活動是帶街坊去Artwalk。
  • 社區發展要回到基層去討論。

司徒薇 (港大/比較文學)
  • 我們圈子裡已改變,要令公眾明白我們,再獲得立法會和媒體重視。
  • 要令大眾知道我們並非一個功能組別,而與他們息息相關。

陳景輝 (戲劇)
  • 文化界當然需要文化局,但討論過程久缺公義,文化界的訴求可能會引起民間反彈。
  • 許曉輝與馬逢國不會有心於文化,一個唱紅打黑,一個只裝飾。
  • 我們現在需要一個新文化運動。

陳清僑 (嶺大文化研究)
  • 文化土壤亦等同生態,香港現在需要民間參與及認同,才有熱誠去推動。
  • 文化局不是分餅局,不能單靠分配資源成事。
  • 5月19日相當重要,我們要與市民和政界討論,讓其知道我們並非各自為政,也不同意急於撒銷方案。

Vivian (南華早報)
  • 主流新聞界給予文化的版位甚少,會做文化新聞的記者更少。
  • 建議多找記者朋友溝通,告訴他們「我們需要甚麼」。

Freddie (演藝學院畢業∕戲劇界)
  • 現在才知悉原來文化局不單包括視覺藝術;劇協、西九各集結一群文化人還有香港有文化研究學系及或文化研究課程。
  • 令我知道要關心將要成立的文化局。

陳己雄 (太空館館長)
  • 藝術工作者與群眾脫離是最大問題,不宜陳義過高。
  • 文化局的成立能令兩者有更多渠道,會有好處。
  • 除精緻文化當然要做,開放公共空間供團體做文化活動亦有效。

黃照達 (政治漫畫家)
  • 文化局具一定政治性,大家要用政治思維去爭取。
  • 首先要找出價值是甚麼,然後有理念和策略去開始。
  • 要思考政府成立文化局的隱藏目的,可能是為了加諸市民一些價值觀。
  • 為免雞同鴨講,爭取時應該有理念及應知己知彼。

楊陽 (soundpocket)
  • 不同意文化人是由上而下。
  • 示威當中也可展現文化蹤跡。

歐陽檉
  • 以往各界別只為一己之利爭取,而今能為大局著想已進步。
  • 團結亦為政府所歡迎,即夠牙力溝通。
  • 如成立影子文化局希望是持續性的,可以容納不同意見,而且沒有等級制度,保持各人都可自由發表意見。

2012年5月28日 星期一

我們的民間文化局討論會

文化界聯席會議2.0
我們的民間文化局討論會I
讓我們草擬香港的文化政策!

日期:2012年5月31日 (四)
時間:晚上7:30-9:30pm
地點:香港理工大學 (香港理工大學N座 N002室)



自從新一屆特區政府提出成立文化局之後,社會上引發不少迴響。可惜除了局長人選流言四起之外,大家對文化局的政策理念仍然所知無幾。甚至「文化政策」四個字對香港市民以至文化工作者來說,仍是一個陌生的詞語。

過去百多年來,由殖民到後殖民,香港一直都欠奉文化政策。然而「上冇政策、下有對策」,不同年代的文化工作者都曾用各種方式在民間探究及推動文化理念,尋求共識,希望從下而上影響政府的政策與執行程序。90年代的文化界聯席會議間接推動了香港藝術發展局的成立,在當時無疑是跨進了一大步。

今天,「文化局」要上場了,作為香港文化界一份子,除了等不知哪誰的新任文化局長告訴我們未來香港文化的去向,我們可否主動走出一步,大聲告訴政府官僚/員們:香港需要一個怎樣的文化局及文化政策?

本論壇只是一個起步,長遠目標是建立民間文化局以達民間智庫與監察的角色。這一回我們先回顧前人經驗,承先啟後,一同來學習與前瞻文化政策的重要性與可能性。

文化界好好裝備起來!前面還有更多的仗要打!

講者
莫健偉博士(香港大學香港人文社會研究所項目經理,多年來研究香港文化政策)
張翠瑜(中大文化及宗教研究系助教,研究香港藝術資助政策)


文化界聯席會議2.0

召集成員:
工廈藝術家關注組─
周俊輝(主席)、陳家儀、李浩暉、李海燕、梁寶山、謝健民、魂游、黃津珏、黃建宏


何慶基、李民偉、金佩瑋(甘甘)、洪曉嫻、崔允信、陳清僑、黃倩文、楊陽、鄭威鵬(小西)、鮑藹倫

2012年5月24日 星期四

立法會民政事務委員會於2012年5月22日舉行之會議,將會討論政府總部架構重組建議中有關增設文化局的建議(詳情見 
http://www.legco.gov.hk/yr11-12/chinese/panels/ha/agenda/ha20120522.htm)。文化界聯席會議2.0 特此去信民政事務委員會表達意見。
-----------------------------------------------------

敬啟者:

文化界聯席會議2.0
對文化局成立及文化局局長人選之意見

新任政府倡設文化局,乃香港史無前例之舉。由殖民時代乃至特區政府,分散在不同政策局及官僚體制下各級辦公室,既架床疊屋,又各不相干。文化界對將要成立的新局既予厚望。故此,本聯席於5月12日召開了一場公眾論壇,出席者超過130人,並獲以下共識
  • 肯定成立文化局的需要;
  • 文化局不單是現有各部門之簡單整合,而應具更高瞻遠矚的政策理念;
  • 文化局需要與各政策局作橫向溝通,將文化觀點融入各政策範疇;
  • 現時政府提出的重組架構未臻完善,官民均需時間加強溝通

文化局在香港雖然是新事物,但有關文化政策之討論,並不是從零開始的。過去二十年,民間已有充份討論;港英及殖民政府各級議會亦曾就不同具體施政範圍作過多次諮詢,撰寫成研究報告。然而,是次提交到立法會的「政府總部架構重組」,只是重申「香港作為中西文化交匯點」,並把現有的創意香港、康文署與文物保育專員辦事處歸屬到文化局,及開設西九龍文化科,專責原為民政事務局監督的西九事務。文件內的四段描述,既未提出文化局的政策理念,亦欠缺文化政策應有的人文關懷及專業性,與國際水平脫軌[1],更與業界及廣大市民期望相距甚遠。

聯席謹列出以下十項政策範疇,希望立法會和新政府作出深入討論:
  • 保障文化自由及文化權利
  • 支持多元文化及培育本土認同
  • 推動文化觀點的跨局實施
  • 創造有利民間有機發展空間
  • 推動藝術發展
  • 普及與提昇藝術教育
  • 營造文化空間
  • 促進文化及藝術經濟
  • 培養社區文化
  • 保育文化遺產

此外,文化局不同於其他政策範疇,局長的文化修養與專業資歷,至為關鍵,故此我們亦有如下建議:
  • 獲得廣泛的業界認可
  • 具文化專業背景
  • 與文化界緊密聯繫
  • 具備文化視野
  • 推動多元文化
  • 捍衛文化自由

由特首選舉政綱提出至今,倡設文化局之建議還不足半年,期間政府亦未曾就理念及具體架構諮詢業界、現有職系之專業人員及廣大市民;文件亦沒有提出與民間共同協作之長遠溝通機制。文化局關係香港長遠發展,不能急於求成。聯席要求政府立即廣泛諮詢,我們亦將擔當起促進各方溝通,提高議政水平的角色。

此致
立法會民政事務委員會主席、副主席及各委員


文化界聯席會議2.0 召集人
工廈藝術家關注組——周俊輝(主席)、陳家儀、李浩暉、李海燕、梁寶山、謝健民、魂游、黃津珏、黃建宏
何慶基、李民偉博士、金佩瑋博士(甘甘)、洪曉嫻、崔允信、陳清僑博士、黃倩文、楊陽博士、鄭威鵬博士(小西)、鮑藹倫

2012年5月21日
謹啟


-----------------------------------------------------
[1] 例如先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就文化方面的公約和聲明所開列的各個方面,整合出適合於香港文化環境的政策範疇。可參:http://portal.unesco.org/en/ev.php-URL_ID=13649&URL_DO=DO_TOPIC&URL_SECTION=-471.html

2012年5月16日 星期三

文化界聯席會議2.0 重申對文化局局長的期望

文化界聯席會議2.0 重申
 Culture Sector Joint Conference 2.0 reiterates
文化局局長的期望
Qualities of the Secretary for Culture

鑑於近日對新成立文化局局長人選的種種猜測,聯席保持一貫開放態度,並重申對局長人選的期望:
  • 獲得廣泛的業界認可
  • 具文化專業背景
  • 與文化界緊密聨繫
  • 具備文化視野
  • 推動多元文化
  • 捍衛文化自由

文化局在香港是前所未有之舉,文化界及市民各界均寄予厚望。過去二十年,在官民共同努力下,香港文化藝術界迅速專業化,民間社會活潑多元。若在人選與政策理念未達共識前倉猝成立文化局,實非明智之舉。席要求政府立即展開諮詢,釐清政策理念及各部門架構,與民間共同協商,規劃香港未來。

此外,聯席召集人亦已決定將論壇恆常化,促進官方、專業及民間各界溝通,知識為本,深化討論。最新活動消息,請留意公佈。



In response to the recent speculation on the candidacy of the Secretary for Culture, the Joint Conference keeps an open attitude, and reiterates that the following qualities are essential to the candidate:
  •          commands wide recognition within the culture sector
  •          has a professional background in culture
  •          is closely connected with the culture sector
  •          has a cultural vision
  •          advances cultural diversity
  •          safeguards cultural freedom
Hong Kong is to have a Culture Bureau for the first time ever. The culture sector and the public expect highly of it. Over the past 20 years, as a result of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people and the government of Hong Kong, the culture and art sectors have rapidly professionalized, and our society has become energized with diversity. It would be unwise to hastily set up a Culture Bureau without reaching any consensus on the rationale of cultural policies and qualities of the candidate. The Joint Conference urges the government to immediately begin consultation to lay down the policy rationale and structure of the various departments, so that the public is involved in the negotiation and planning for the future.

In addition, the Joint Conference convener has decided to turn the forum into a regular platform to facilitate communication between the government, and the professional and other sectors of the public. The Joint Conference will continue to strive for deeper discussions grounded on knowledge. Please stay tuned for the latest activities.


召集人:
工廈藝術家關注組──
周俊輝(主席)陳家儀、李浩暉、李海燕、梁寶山、謝健民、魂游、黃津珏、黃建宏
何慶基、李民偉博士、金佩瑋博士(甘甘)、洪曉嫻、崔允信、陳清僑博士、黃倩文、楊陽博士、鄭威鵬博士(小西)、鮑藹倫

Core Members of Hong Kong Culture Sector Joint Conference 2.0:
Factory Concern Group –
Chow Chun Fai (Chairman), Ivy Chan, Joanna Lee, Leung Po Shan, Anthony Li, Horace Tse, wen yau, AhKok Wong, Kevin Wong
and
Dr Chan Ching Kiu, Dr Damian Cheng, Vincent Chui, Oscar Ho, Kitty Hung, Dr Mary Ann King, Dr Tim Li, Ellen Pau, Mandy Wong, Dr Yeung Yang

詳情請密切留意聯席最新消息 Joint Conference activities update here


「文化變局論壇」全紀錄

2012年5月12日 

文化界聯席會議2.0

「文化變局論壇」全紀錄

 Youtube陸續上載中

第1節

第2節

第3節

第4節